首页/ 走进子洲/ 人文历史/ 历史沿革/ 正文

铭记李子洲 建设新子洲

子洲县是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而命名的新县,它是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等县划地筹建的“绥西(西川)办事处”改名而来,成立于1944年1月1日。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李子洲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为大家简要介绍革命先烈李子洲的事迹。

“我不怕死,我一个人牺牲了,还有更多的人活着,将来的社会必定是光明的,不要为我伤心掉泪。”这是李子洲被捕后在狱中写信鼓舞妹妹李登岳的话,不久,李子洲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病逝于狱中,年仅37岁。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革命精神、坚定信仰却永世流芳。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回顾他那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一、从李子洲“成长史”看他的理想与抱负

李子洲,名登瀛,字子洲,1892年12月23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一个亦工亦农的贫苦家庭。15岁时才有机会进私塾读书,18岁外出到陕西三原宏道书院求学,中途学费断链被迫回乡,20岁再次南下,考入三秦公学,中途因学费紧张,再次退学回家,由于李子洲求学志向不改,深深感动了父母乡邻和地方政府,大家东拼西凑,并向绥德教育局借债,让李子洲再次返回三秦公学,在艰难的学习环境中,让他萌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神圣使命。

1917年8月,功夫不负有心人,25岁的李子洲顺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学习。五四运动中,他任北大学生会干事,被推举为五四游行大会主席团成员,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主要领导人。1920年1月,他和旅京陕西进步青年先后创办《秦钟》和《共进》杂志,创办共进社,为马列主义在陕西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1921年10月,他第一个响应,报名参加了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3年初,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李子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陕北地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青年。同年夏,从北大毕业,在李大钊亲自安排下回陕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党团组织,开辟革命阵地。他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秋,李子洲接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在他的指导下,绥师成立了学生会,组织了进步团体共进分社、陕北青年社,创办了进步刊物《陕北青年》,引导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11月,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直接指导下,由李子洲等人在四师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小组,1925年春,按照中共四大章程关于党的基层单位由小组改为支部的规定,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绥德支部。就在这一年夏季,由李子洲主持,在中共绥德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绥德特别支部。1926年6月,在中共北方区委指导下,在中共绥德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隶属中共北方区委。他先后帮助榆林中学和延安四中建立了党团组织,在陕北各县普遍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选派刘志丹等一批党团员进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政治,派党团员到陕北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发展百余名官兵加入了中共党团组织,为这支部队后来发动清涧起义打下了组织基础。

1926年12月,李子洲奉调到西安参加筹建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和改组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的工作。1927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部长。

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执行委员会在西安成立,李子洲任执委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陕甘40多个县市成立了党团组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子洲和陕甘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了西安人民讨蒋游行示威。

1927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在陕西进行“清党”,并电令留守陕西的石敬亭逮捕李子洲等共产党人,他被迫转入地下坚持斗争。7月,中央撤销陕甘区委,成立陕西省委,李子洲当选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同年9月,兼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参与了省委对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的领导决策工作。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1928年11月,李子洲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1929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李子洲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李子洲入狱前已积劳成疾,加之敌人的严刑拷打,1929年6月18日深夜,李子洲罹难狱中。

二、从李子洲的“朋友圈”看他的格局与情怀

李子洲的一生虽短暂却极其壮丽,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交往过许多重量级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举足轻重!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的得意门生;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促膝交谈,交流思想,双方相互尊称一个是“北方之强”,一个是“南方之强”;他主政中山学院期间,邓小平是他的政治教员,他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他担任绥德四师校长时和杨虎城交往密切,关系颇深,曾鼓励时为井岳秀部将的杨虎城率兵南下西安,参与驱逐反动军阀刘镇华的军事行动,受李子洲的影响,杨虎城的思想也一直比较激进,为杨虎城后来策划西安事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李子洲去世后,他当时的革命战友罗章龙曾说:“李子洲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拓荒者与播种者、奠基者;党在这里扎根很深,这里的群众基础相当雄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足迹遍布十一个省区,最后能得以在陕北落脚,站稳脚跟,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有它深刻的历史渊源的。仅此一点,李子洲同志就足以名垂青史了。”的确,李子洲的一生是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他为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青年,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农运动,组织武装起义,献出了宝贵生命,并用生命捍卫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历史不会忘记革命先烈,党和人民永远怀念李子洲。1940年秋,朱德总司令为李子洲之墓题词,赞誉他是“陕北共产党发起人”,毛泽东为李子洲题词“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 。

三、从李子洲的“学生群”看他的贡献与威望

李子洲作为陕北青年的革命导师,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在他教学和担任绥德四师校长前后,培养出去的学生有刘志丹、谢子长、高岗、习仲勋、马文瑞、刘澜涛、安子文、马明方等一大批先进青年,成长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部分学生在革命的洗礼中逐步成长为新中国的栋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1944年1月,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设立了子洲县。1957年8月,“子洲陵”在绥德城郊落成。1985年,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了《李子洲》一书,邓小平亲自题写了书名。2000年7月,习仲勋题词“缅怀李子洲烈士,一代英烈、千秋功臣”。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西北革命的播火者——李子洲》。

虽然李子洲同志已长眠地下,但他的名字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和我们子洲县的山山水水连在了一起。李子洲从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进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实践者,他用满腔热血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革命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大家有幸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成员,可喜可贺!

今天,我们在李子洲雕像前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我们要认真学习革命先烈舍身忘死的感人事迹,汲取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播好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一位共产党人的血脉。以李子洲为榜样,紧盯子洲“十四五”发展目标,围绕子洲“13555”规划总路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把子洲建设成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新子洲,为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董万寄,子洲县周家硷镇人,中共党员,子洲县史志研究室主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地方志专家库成员,陕西党史人物研究会会员,陕西省散曲学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子洲县委员会第七、第八届委员,陕北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陕北文化》编辑。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估价师、国家土地登记代理人资格。热心陕北文化研究,注重钻研党史、方志理论,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组织策划民间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经济改革战略。先后主编《旧闻新钞》《子洲——我可爱的家乡》《中国共产党子洲历史》(第一卷)、《中共中央西北局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马蹄沟》《子洲纪事》《子洲年鉴》年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子洲卷》《南丰晨辉 光耀陕北》,主持编纂二轮志书《子洲县志》(重修本),《子洲7·26抗洪抢险救灾实录》《红色子洲》。媒体发表各类作品2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