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子洲概况/ 地理地貌/ 正文

地理地貌

一.地貌演变与特征

本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长期以来,在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晚第三纪红土层所构成的古地形上,广泛覆盖了一层10~30米厚的黄土。

由于地台区构造运动的大面积垂直升降特点(以上升为主),加上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经长时间水流冲刷和其它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形成了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梁峁起伏的丘陵沟壑地貌。

本境黄土层根据地质时代可分为新黄土(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与老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与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新黄土呈浅黄色,平时为灰黄色,疏松易碎,多孔隙,透水性较强,碳酸盐含量大,钙质结核(料姜石)较小而且少见。新黄土覆盖厚度较小,一般10~20米,易受水蚀(侵蚀、潜蚀)和风蚀,形成沟壑和陷穴等地形,如下部有不透水层,则容易产生滑塌和滑坡,水分过多时可产生泥流现象。

新黄土下为老黄土层,厚度一般在数十米以上,以离石黄土为主,是构成塬、梁、峁的主体。其颜色黄略带红,外表因受长期风化影响,颜色较深,潮湿后呈现淡褐色。孔隙不多,较密实;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较强;常见钙质菌丝和料姜石。土层中往往夹有古土壤层(红色条带),最多有十余层,每层厚约0.5~1米,最厚达2米。老黄土除了与新黄土有共同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很强烈)外,其特点在于剥蚀形态上,常有直立而又较光滑的陡壁;又因夹有古土壤层,抗蚀力较新黄土稍强。

本境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方式可分为水蚀、风蚀和重力剥蚀三种。冲沟和沟谷的现代侵蚀——沟头前进、沟谷下切与谷坡扩展都很活跃,这是由于黄土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石灰质,所以当雨水渗入后,石灰质溶解流失,使土体崩解塌陷,形成了常见的陷穴、黄土碟、黄土柱、天桥等岩溶地形。一般在黄土塬的边缘,沟头的上部、谷坡扩张比较强烈的沟边,以及沟床下切较迅速的支毛沟底等处,多有陷穴产生,有时可见串珠状的陷穴。风蚀在本县不很严重,至于重力剥蚀,主要方式有崩塌、滑坡和泻溜等,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缺乏、坡度较陡、土层干湿冻消交替频繁、底部被淘刷和地下水活动等造成的。重力剥蚀往往和水蚀同时出现,并且相互联系。

黄土塬顶部多被侵蚀为馒头形土山,地层出露高低,都随河流下切而定,大理河一带露头一般较高,有近百米。

二.地貌类型

本县纯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其特征是:沟壑密集,支离破碎,梁峁起伏而峁顶较圆,峁小梁短,地面切割较深,沟缘线十分明显,长期以来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整个县境切割成塬、梁、坡、峁、沟、台、涧等不同地貌。再根据大的地貌类型可分为丘陵梁峁区和川道沟壑区两种。

(一)黄土梁峁丘陵区

本区包括除大理河、淮宁河等川道地区以外的全部地区。

北部梁峁丘陵区本区包括中部分水岭以北除大小理河及岔巴沟等川道外的广大地区,涉及17个乡镇,264个村民委员会,面积达987.56平方公里。区内海拔高度为1000~1405米,相对高差405米。其特征是:梁峁丘陵,以梁为主,梁多峁少,沟壑发育,沟间地与沟壑之比为1:1,沟壑密度4.9公里/平方公里,梁峁坡为10~20度,沟谷坡35~45度以上。流水侵蚀及边坡侵蚀严重,滑坡较为普遍,土壤侵蚀模数为13400吨/平方公里。

南部峁梁丘陵区本区包括中部分水岭以南除淮宁河川道外的广大地区,涉及9个乡镇,154个村民委员会,面积达642.7平方公里。地域较广,海拔较低,一般为1000~1340.8米,相对高差340.8米。其地貌特征是:峁多梁少,峁梁相间,呈上峁下梁;峁梁起伏,峁小梁短,沟壑发育,沟间地与沟壑之比4:6.沟壑密度3.7公里/平方公里。梁峁坡为10~25度,沟谷坡为25~45度。坡面及沟壑侵蚀剧烈,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为20700吨/平方公里。

(二)黄土川道区

大理河川道区本区自西向东横穿北部山区,它包括大理河、小理河、岔巴沟等河沿岸,涉及9个乡镇.99个村民委员会,面积274平方公里。它阶地发育,川面宽阔,土地平坦,海拔较低。大理河川宽500~800米,河谷海拔为863~1003米。小理河川宽200~500米,河谷海拔为926~1022米。岔巴沟川宽50~400米。

淮宁河川道区本区横穿南部山区,它涉及淮宁河沿岸4个乡镇,33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19平方公里。它阶地较发育,川面较窄,宽约200~700米,水浇地较少,河谷海拔为881~1027米。

微信图片_20190122143751.jpg

三.典型地貌

根据地貌的自然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和利用上的不同,黄土丘陵沟壑地类可划分为:

塬地全县残存极少,分布于苗家坪、裴家湾等乡,面积1337.6亩,出现于分水岭的南北残塬区,地势平坦,但中间稍微洼下,海拔高度1100米左右。

塬梁地分宽平塬梁地与窄斜塬梁地,该类地残存极少,面积仅375.5亩,主要分布于淮宁湾、杜家湾、苗家坪等乡,出现于丘陵梁峁上部,地面平坦,水分条件较好,是较好的农业用地。

涧地本县残存极少,分布于李孝家河、裴家湾、槐树岔等乡,面积1216.6亩,是丘陵沟壑地或河塬地区比较低下的平坦洼地,周围多为梁峁坡地,下部与沟道相通。

梁峁地此类分布于全县,属沟缘线以上的梁峁地,是本县经侵蚀作用遗留下来的主要地貌,面积147914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7.1%,本类包括梯田地、人造平原、缓坡地、陡坡地、沙坨子几种。梯田地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的梁峁地上,面积336829亩;人造平原分布于淮宁湾、驼耳巷、苗家坪等乡,面积较小,仅380亩;缓坡地分布于全县各乡(镇)的梁峁地上,多出现于比较平缓的墕口和梁峁上部,面积116418亩,土壤侵蚀较轻,以面状、毛沟、细沟侵蚀为主,一般降水坡面无侵蚀沟出现;陡坡地分布于全县,主要出现于沟缘线以上,梁峁下部,坡度25~35度,面积97536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14%.为强度侵蚀,切沟较密集,坡面下部出现较大的冲沟;沙坨子地分布于李孝家河、电市、西庄等乡,面积很小,仅149.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01%,见于梁峁背风坡,东南方向比较低下的地方,是由于风蚀沙化形成的半固定的孤立沙坡、沙坬。

沟坡地分布于全县,是沟缘线以下,坡基线以上的各种坡地,面积1401801.8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6.19%,其坡度大于35度,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部分,形成滑塌、崩塌现象,主要是沟状侵蚀。此类可分为五种类型:坬坡地分布于全县的沟缘线以下,坡度35~55度,土壤多见于黄绵土,其次硬黄土、红黄土等,面积1143246.7亩。这种地表十分破碎。有滑塌、悬沟、冲沟、陷穴等现象;塌地分布于全县,面积35417亩,是梁峁坡地大面积滑塌堆积而形成;土崖类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沟缘线以下坡度大于55度的地形,面积216883.9亩。是土壤侵蚀极强的地区,硬黄土、硬红土大面积裸露,很少有植被覆盖,垂直节理明显,经常有崩塌出现石崖土石坡类,面积625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2%,是地表不断被冲蚀下切,土壤母质流失基岩裸露的结果,岩石多为红砂岩、青砂岩、沙页岩、板岩等。

坡道地类分布于全县的坡基线以下,沟底线以上地段,由洪积物、淤积物、坡积物等堆积而成。根据小地形变化及形成因素又分为:沟床地,它分布于全县,面积9188亩,是流水的必经之地,常常以曲流状阶地出现;沟条地,它分布于全县,面积40308亩,位于沟床或沟渠两边,也有出现于沟掌;沟台地,它分布于全县各乡,面积28803亩,位于较宽的主沟和干沟两岸;沟坝地,它分布于全县,面积47717.5亩,多为干沟床打坝截洪漫淤而成;埝窝地,面积614.7亩,位于支毛沟的沟头部分,是人工拦截洪水淤积而成的小块坝地;水库,全县共有大小水库11座,水面2993亩。

河川地类是大理河、小理河、淮宁河河谷坡脚线以下的河床、河漫滩及经冲积、洪积面形成的各级阶地,面积71408.8亩,分布在马岔、周家、三眼泉、电市、马蹄沟、双湖峪、苗家坪、淮宁湾、裴家湾、老君殿、何家集等11个乡(镇),其地势平坦,坡度小于7度。

四.山峰

本县境内,丘陵起伏,山恋重迭,共有大小山丘3325座。其中海拔高度在1200~1299米的山峰有495座,1300~1399米的有62座,1400米以上的有3座。总的趋势是西南部山峰陡峻,东北部山峰较低缓,表面都为黄土覆盖,冬春两季呈光秃状,植被覆盖极少,没有基岩出露(仅在河谷处才有出露)。现将主要山峰简述如下:

高柏墕山位于槐树岔乡政府驻地西约5公里处,山梁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401米。

南洛寺山位于槐树岔乡政府驻地西约5公里处,与高柏墕山并肩而立,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405米,为本境最高峰。因上建南洛寺而得名,峰上有一株已生长数百年的“黑圪栏”,为一奇异观赏植物。

三皇庙圪塔位于高家坪乡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山梁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250米,因明崇祯四年(1681)在此建一三皇庙而得名。

五龙山也叫乌龙山,位于高家坪乡驻地东南四公里处,山呈五梁交汇,形似五条蛟龙聚首,主峰海拔1363米。山峰上建有庙宇。

祖师山亦称空洞山,位于李孝家河乡政府驻地北8公里处,为子洲、横山界山,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285米。相传山上原有一洞,深不可测,内居大蟒一条,经常残害乡民。后祖师路经此地发现,遂建庙于其穴之上而镇邪,故名。

郇家塌山位于李孝家河乡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304米,为子洲县北部最高山峰。

路普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山梁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250米,明崇祯三年(1630)于山上建兴隆寺庙,据说由路普和尚主持,故名。

目连寺山一名乏牛山,位于三川口乡政府驻地西7公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259米。山顶有明代所建目连寺。

娘娘庙山位于瓜园则湾、西庄、三川口三乡交界处,山梁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高度为1247米。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山上建一娘娘庙而得名。

柏全山位于瓜园则湾乡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山梁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247米,峰上建有庙宇。

分水梁位于马家沟岔、水地湾两乡交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305米,为本县西北部较有名的山。

黑迎山位于周家镇东南4公里处北方塬上,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264米。

高塬山位于周家圪乡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191米。

天平山位于杜家湾、苗家坪、驼耳巷三乡交界处,山梁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263米,是本县东部较有名山峰。

黄路塬位于驼耳巷乡政府驻地西4.5公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262米。

后圪山位于驼耳巷乡政府驻地西7.5公里处,山梁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272.4米。

大圪塔山位于砖庙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287米。

黑圪堵山也叫雷古神墕山,位于何家集乡政府驻地南8.2公里,雷古神墕村西南约900米处,山梁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341米,山上土质原多为黑褐色而得名。

高梁山位于老君殿镇东南2公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241米。

马家山位于淮宁湾乡政府驻地西北8.5公里,与周家圪乡分界处,山梁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也叫塬盖,在马家山村南1.5公里处,海拔1231米。

祭坟墕山位于子洲县城北8.5公里处,山梁呈东西走向,主峰海拔11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