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人文历史/ 历史沿革/ 正文

陈家沟寨子

子洲县瓜园则湾便民服务中心陈家沟

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里,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几乎每几个村都遗留有古寨。部分寨子是古时藏兵的地方,也有一部分寨子是老百姓用来躲避兵患。家乡陈家沟有一个小小的寨子,小的无名无姓,就连周边村民也无人提起。陈家沟村在民国以前,隶属米脂县管辖。1943年成立子洲县后,从米脂县划拨出来,改称子洲县瓜园则湾乡(子洲县第十区)陈家沟村。据目莲寺、娘娘庙山碑记,陈氏先祖是明朝嘉靖年以前从今横山一带逃荒过来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明嘉靖五年)。先辈们一代代在山沟沟里繁衍生息,过着清贫生活。

清同治元年(1862年),回民首领马化龙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汉族百姓。陕回为了屠杀汉族老百姓,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然后杀掉铁匠以防泄密。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十三日,马化龙被凌迟处死。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回民叛军后来的首领白彦虎退到新疆,最后逃亡中亚得脱,陕甘回乱由此告终。这次叛乱,导致陕甘两省逾二千万无辜百姓惨遭叛乱分子屠戮,罪恶无可辨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紧邻宁夏的陕北农民受害首当其冲。善良的人们没有上马打仗的本领,只能自建寨子躲避被杀的可能,由此大大小小的寨子应运而生。在陈家沟村的东口,有一个非常适合建寨防贼的好地方,一条细长的土圪梁,三面悬崖绝壁,长约100米,宽约10米,沟底打坝前,应该高有100米。后面人工挖开峪口,现在都看清楚遗址。就在这个细长的古寨上面,有着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洞穴。孩提时候的我们经常在这些洞穴里捉迷藏,洞内烟熏的痕迹非常明显,还有少许的瓦片石块,先辈们在这里躲贼,没有进攻的能力,可想而知,其心惊胆战的悲楚。

据《子洲县志》记载,回民军于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在本地活动,老营驻扎在殿市、周硷一带,由于多年积怨,回民军对汉民大加仇杀,境内不少群众被杀,南川郑家硷寨子,仅剩二人未杀。陈家沟寨子有一人被杀,是登字辈的甲。有一日,回军暂时退去,他为了大伙有柴烧,执意出去砍柴,众人苦劝无果。后来在砍柴回来的路上,被一单个的回军两刀砍死。寨子上的人眼睁睁的看见他被杀,也是无能为力。登甲先辈当时还未成家,所以这一门人就失后,对当时人口不旺的陈家沟,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清政府派左宗棠镇压回军,当地的将军是他部下刘松山。同治八年(1869年)12月10日,刘将军打败回军于周硷一带,至此,回军离开境内。听老辈人讲,某日,十几个回军围寨,众人在寨子里饥渴难耐,寨子里已经断水,由于胆怯,手中的棍棒抵不住回军的马刀,眼睁睁的就要被渴死。就在这个时候,屈家疙瘩(俗称渠疙瘩)来了一个骑马的回军,手中的彩旗扬了几下,围寨的回军迅速退去。现在看来,当时回军大部队已遭围歼,他是赶来报信撤军。回军退去后,众人顾不得危险,争相下寨喝水,把河槽里的井水瞬间喝干,可见人们的饥渴程度。

陈家沟寨子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前不久回老家,专门驻足观看,小时候见到的洞穴因为年代久远,没有人保护,再加上旁边打於坝挖土,现在的寨子只剩下一个土圪梁,依稀可见寨子痕迹。当年的寨子,不仅是陈家沟的村民躲藏,邻村尚石磕杜姓人氏也来逃难,对保护人民财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就是因为是古寨,周边有许多地名围绕着它起名,如寨子沟、寨子渠、寨子崖、寨子梁,新打於坝也被称为寨子沟坝。

150多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陈家沟村民祖祖辈辈修生养息在这一片土地上。由于先民的文化落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东西,笔者根据长辈的传说,查阅资料,构成文字。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寥寥数语,供乡里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