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人文历史/ 子洲故事/ 正文

学习缅怀马文瑞同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几件事

马文瑞同志出生于1912年11月4日,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2022年11月4日,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纪念马文瑞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举行。现将著名作家、书画家,国务院原参事忽培元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刊发,以资纪念。

11月4日是马文瑞同志的生日。每年这一天,都很想念我的老首长。

马文瑞一生实事求是,敢于抵制和自觉纠正错误观点和错误路线。这是他革命意志坚定的体现,更是理想信念坚定、思想觉悟高的体现。因此,我认为敢于坚持真理,锐意开拓创新,是马文瑞一生献身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最显著的政治特色和领导风范。

回想多年来我在马老身边工作、深入学习研究他的革命生涯和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如下几件事。

其一,1928年前后的抵制上级的错误言行。马文瑞一贯性格内向,言行沉稳但革命意志坚定,原则性极强。他在担任米西区团委书记时,对团县委书记不务正业和时常违背秘密工作原则的言行展开坚决斗争,捍卫了革命利益,受到党的县委书记白明善同志的肯定和赏识。其二,1930年前后,“立三路线”要求各地党组织搞游行集会,公开活动。许多地方党组织暴露,党员被捕。马文瑞作为党的陕北特委委员兼安定县委书记,提早意识到这种危害,坚持秘密斗争原则,保护了党团组织和党团员,使安定县成为陕北地区仅存完整的县级地下党组织。后又亲自组织人恢复了延川、延长、清涧等周围县党的组织。其三,1931年,晋西游击队31人被迫渡过黄河到陕北,部队找到安定党组织。马文瑞组织几十名青年农民党团员参加部队,并主张搞统一战线,收编一百多人的“保烟队”壮大队伍。当时这里面有不少人抽大烟,有同志提议让他们戒烟。马老考虑到实际情况,说暂时不提这一条,不然人就跑光了。并且约法三章,严明纪律,慢慢改造。事实证明效果很好,这些人不少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这是西北革命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统一战线事例。这支部队成为陕甘以后建立红军主力的根本。其四,1933年,榆林无定河畔敌人杀害六烈士后,许多人害怕就不干了。最少时只有马文瑞一个人还在坚持活动,形势十分严峻,但是他咬牙坚持下来了。这期间他深刻反思,主张坚决贯彻高起家坬会议精神,坚持搞兵运,坚持开展武装斗争。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到神府找到王兆相同志指导成立了神府游击队,又深入杨虎城部队冒险开展兵运。经历千辛万苦,在庆阳城头把一个排的兵力从城墙上放下,亲自带到南梁交给刘志丹。其五,抗战时期在陇东担任地委书记,为延安守西大门。六中全会王明主张“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会议精神一传达,马老心想,“两个一切”,那就等于一切都听蒋介石的呀,那还有我们共产党的活路吗?于是陇东还是按照毛主席的主张,以斗争求生存,以斗争求团结,斗争讲究“有理、有利、有节”,取得了很好效果。后来肃清王明路线错误,陇东属于总结经验。其六,政权干部配备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三分之一党外民主人士,三分之一中间力量),也是在陇东最早实行的,后中央给予肯定,在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全面推广。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总之,我们纪念马文瑞,就是要像他老人家那样坚持好学深思、坚持实事求是。记得引发真理大讨论的那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是马文瑞发现,同意中央党校内刊《真理的追求》发表后才由《光明日报》转载的。马文瑞担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当时我也在陕西。为了落实中央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文件精神,他不顾年高亲率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带着一系列现实问题,赴关中、陕南等13个县调查研究,查实情、谋实招、定实策。当时提出的“向山要宝,向山要粮,向山要钱”等新发展理念,也就类似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全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种植、养殖、加工全面发展。这一正确方针实行后,在全国较早形成了多种基地经营、多渠道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经济发展出现良性循环局面。后来,全国出现包产到户“一刀切”问题,马老从陕西实际出发,根据陕南、陕北和关中不同情况,提出先在关中积极试点,结果被扣上行动缓慢的帽子。事实证明,陕西当时的做法符合陕西实际,也符合“三农”发展规律。当时,有些地方出现以发展经济为由,毁坏历史遗迹的现象。当时有人提出拆除西安古城墙。马老深刻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明确提出维修和保护西安城墙,才有了今天的城墙公园。事实已经证明马文瑞当时“反潮流”是对的。就像以后出现的放松思想教育和忽视延安精神传承,以及改革中某些地方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马文瑞都敏锐地认识到并积极建言加以抵制。事实证明,组建延安精神研究会,就是最有力的积极有效行动。